军史长廊秒变“开放课堂”,展现光辉历史
“军史走廊打通了红色资源走近官兵的‘最后一公里’,点亮了官兵身边的历史荣光。”

近日,随着最后一个设计模块的完工,武警贵州总队机动支队位于营区综合训练场环侧的军事长廊也正式建成,以史育人的“开放课堂”受到官兵欢迎。
据悉,该支队前身为红军第11军32师第95团,是一支诞生并发展于鄂豫皖的英雄部队,历史厚重、战功卓著。
置身支队军史长廊,从“历史沿革”到“战斗足迹”,从“纪念碑”到“长明火”,一张张橱窗、一个个展柜,都以完全开放的形式呈现,处处体现着该支队一茬茬官兵不懈奋斗、接续努力的光辉历史。
“每一处设计的细节都有特定的历史符号。”负责项目具体施工设计的宣传保卫股干事王黔说,从设计之初,支队党委就提出了坚持军魂为本、育人为要,突出战味、服务打仗的要求,设计人员切实按照营区实际,根据道路、场地、绿化、建筑等空间布局,因地制宜设计区域主题和展陈模块,力求使展陈样式内容与所在营区融为一体,和谐自然。
设计细节时时刻刻关乎着历史的真实性,如果出现错误,不仅会引起参观者的质疑,更是对革命历史的不尊重。
为了确保数据事例真实准确,该支队政治工作处在设计过程中多次组织集中研讨,翻阅了大量史料,经过近十次修改设计方案,100余张设计图纸变成了营区内的石雕和展板,也让他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目前该支队已建成以建设发展脉络、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以获得的功勋荣誉、涌现的英雄模范为重点的军事长廊体系,实现了“让光辉历史走出史馆,让英雄模范走近官兵”。
漫步营区,感悟厚重红色基因,触摸光辉荣誉历史,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到红色资源的熏陶、优良传统的滋养。“要让官兵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历史的教育,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作用,资源活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支队政治工作处主任田德华说,这些红色资源如果像过去那样放在封闭的史馆里、存在厚重的档案中,就很难让官兵学习掌握。
为此,他们依托营区建设军史长廊,变“史存馆中”为“史存兵中”,有效解决了封闭建馆空间受限、离兵较远、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真正使营区成为学史用史的大课堂,成为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的主阵地。军史长廊的建成,既可以让官兵进行自我教育,又可以设置议题,让红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一位刚参观完支队军史长廊的战士告诉记者:“今天的参观让我对支队这个光荣集体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支队前身11军32师在解放战争曾多次参加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我们一定会跟随革命先辈的步伐,争当新时代‘四有’革命军人。”建军史长廊的目的,不仅是存史,更是用史;不仅是一种文化氛围,更是一种教育资源。只有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火起来,才能让官兵从红色历史中感悟精神信念,感受责任担当,源源不断地激发精武强能、奋力拼搏的力量。宋庆泉 吴哲明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雅萌
编辑 陈茜茜
编审 李中迪 廖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