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聚焦|培育非遗市场,提振乡村产业
今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贵州苗族古瓢舞、赤水独竹漂、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等19个项目入列上榜,更多独特的贵州非遗技艺得到了更为广阔的“传习空间”。目前全省已有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104项,省级非遗代表项目628项,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有628名。

在贵州“黄金十年”的快速发展中,贵州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按下了快进键,跑出了加速度,数字化技术、非遗扶贫就业等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得益于良好的保护基础,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贵州非遗走出了多维融合的发展新路,为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提供了内生动力。“出圈”的苗绣、走在时尚前沿的蜡染、致富增收的竹编……独具特色的贵州非遗大放异彩,拓展市场,走进乡村,在不断转型融合中实现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石传英在展销会上 受访者供图
“挑花、辫绣、平绣……十二种绣法灵活变幻,色彩巧妙搭配,图案迥异不同。”在台江县苗族姊妹街的一家绣坊里,非遗传承人石传英正带着绣娘们端坐在绣布架前,一边讲解一边刺绣,绣花针在她们手里上下翻飞,五彩丝线左右牵连,河流山川、草木花卉、飞禽鸟兽渐次呈现,活灵活现。
浩邓苗族民间博物馆 受访者供图
石传英出生于黔东南州台江县施洞镇的一户苗族刺绣世家,8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刺绣技法,从小便是当地的刺绣能手。因对苗绣的专注和热爱,2016年,石传英回到台江县注册成立了台江浩邓民族银饰刺绣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把传统苗族刺绣技艺融入现代工艺品和服饰的文化元素里,先后研发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苗族服饰、工艺包、围巾、笔记本等系列产品,深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
石传英(右一)带着苗绣作品积极走进展销会 受访者供图
靠着传统手艺和智慧,石传英不仅每年为自己带来130多万元的纯收入,还为当地300多名绣娘带来了可观的稳定收入。2020年1月,石传英和绣娘们顺利完成开发推广阶段的120万元订单。期间,共有260名绣娘参加了这次苗绣合作项目,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8人,共发放绣娘工资27.6万元,石传英开发的苗绣产品也从此进入欧洲市场。
绣娘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太平营街道老寨村绣苗绣 龙元彬 摄 (贵州图片库发)
如何让苗绣走出“深闺”焕发活力?石传英的方法是打开产业入口,让苗绣这门传统手工艺进入市场,推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产品设计、产业链打造、加工制造等方面多花心思,把苗绣打造为具有普遍市场价值的产品,把文化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石传英认为,产业化可有效激发苗绣的内在生命力,使其重新焕发光彩。
苗绣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在非遗产业方面极具开发的潜能。据悉,通过苗绣的产业化,贵州已经带动了大约50万妇女就业。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秋樾
文字编辑/彭芳蓉
视觉/实习生 惠仕维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