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陕西石泉合心村:种桑养蚕 富了农户

来源:人民日报

陕西石泉合心村:种桑养蚕 富了农户
(图侵删)

梯田层层,冬云低垂,晏昌平手握剪刀,在桑园里忙着修枝剪杈。天气寒冷,老晏心里很热乎,“种桑养蚕一辈子,咱山里人能靠这行当脱贫致富,一想就来劲儿!”

陕西安康石泉县合心村地处秦巴深处,1984年,这里出土了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铜蚕”,经鉴定为西汉时御赐养蚕大户的奖品。2000多年来,这里的百姓世代以养蚕为生。

“深山里养蚕,可真不易。”老晏的妻子徐德美说,养蚕是个苦差事,一到盛暑天,夏蚕“饭量大”,夫妻俩黎明摸黑背上竹篓,漫山遍野采桑叶。“一天跑四趟,太阳落山才回家,吃饭都顾不上。”徐德美一分钱想掰成两半儿花:一年到头,养两张蚕赚1200元,供俩闺女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

改变始于2016年。合心村第一书记陈子培,沿着崎岖山路走了一小时,来到老晏家。身为高级农艺师,陈子培给村庄“号了脉”:桑园太少,制约养蚕规模;技术落后,劳动强度过大。

深山里来了专家,老晏大开眼界。为照看刚孵出的蚕宝宝,村里引进了“小蚕共育”室。先进设备一启动,消毒、温控等一应俱全。幼蚕由专人照管,科学又高效。

“搁以前,我自己孵蚕籽,得拔根白鸡毛,手抖着去粘针尖儿大的蚕宝宝。”老晏感慨道,“现如今,小蚕上了‘幼儿园’,成活率有保障,个个身体棒!”

跟着老晏爬上田埂,自家三间标准化蚕室盖在梯田边上,白墙黛瓦,整葺一新。进了屋,徐德美抱来柴火,煨在炉膛里。火炉旁,蚕簸、蚕台一字排开,码放得整整齐齐。

桑叶消毒、蚕台饲养、自动上蔟……3年来,老晏学到的养蚕诀窍可不少。“现在,我养8张蚕,比原先2张还省力。加上5亩魔芋、3头牛,一年能挣8万元。”老晏坐到火炉边,刚打开话匣子,陈子培就跨进门来,“老晏,新桑苗给你送来了!‘荆桑’园里套‘强桑’,来年又是大产量!”

鼓起腰包的,不光是老晏。合心村的后山上,新桑园已是漫山遍野。“户种一亩桑,柴米油盐不用慌”,在陈子培带领下,村民在梯田里新开辟400亩密植桑园,成熟后可供养800张蚕;桑叶养蚕、桑园养鸡、桑枝做食用菌,浑身是宝的“蚕桑”,已帮助合心村整村脱贫。

整个石泉县的蚕桑产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荼:2019年,全县养蚕发种8万张,农户蚕茧收入达1.36亿元;贫困户桑园面积1.8万亩,户均蚕茧收入8400多元。

去年,老晏和村里其他贫困户一道,告别了山上的土坯房,搬到了山脚的小镇上,合心村的安置楼洋气又舒适。

更让老晏开心的是,俩闺女都考上了大学,老大读对外汉语,老二在省城念书,学土木设计。“早几年哪敢想,养蚕还能供两个娃上大学。”老晏眉开眼笑,“新年新气象,我买了俩红灯笼,挂在门檐上。”(记者 高炳)

  • 南网三都供电局开展保供电检查,为莘莘学子护航高考英语听力考试
  • 「湖北救援日记」四川成都护师陈婧:“大白”超能守护者变身成功
  • 日本核心CPI连续33个月同比上升
  • 云南检察机关依法对杨正义涉嫌受贿案提起公诉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新交通新跨越丨科技让出行更美好——各界人士共话可持续交通与科技创新
  • 美国通胀“高烧不退” 美联储“走钢丝”风险渐增
  • 新华全媒+|“最酷炫视角”探访中国“桥梁博物馆”——贵州
  • 民进党当局要求岛内军校删除“中国现代史” 国台办回应
  • 甘肃特色农产品出口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 中国传统村落云南翁丁老寨为何毁于一把火?
  • “心理赋能”助学生迈过“隔离”坎
  • 陕西石泉合心村:种桑养蚕 富了农户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