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长征”|“假电报”调虎离山
02:15

在金沙县沙土镇敦华社区解放路,有一座充满年代感的两层穿斗式砖木结构建筑——胡家大院。走进院子,只见地上的青石板被雨水冲打得凹凸不平,褪色的红漆木柱子与颜色暗淡的小青瓦仿佛在窃窃私语,诉说着岁月里的精彩瞬间。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院内墙壁上,萧华将军的《长征组歌》诗句尤为醒目,旁边是红军南渡乌江的巨幅彩绘。古朴的房间里,展陈着记录红军长征的各种文献资料,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你别看这个古老的院子,它曾是中国工农红军南渡乌江的指挥部。”雷光旭是沙土镇史志办负责人,一直致力于收集和研究红军在贵州活动的历史资料。在胡家大院,他向我们讲述了四渡赤水之后发生在沙土的经典红色故事,89年前那个使中央红军转危为安的“假电报”事件——
1935年3月29日,中央红军进占沙土,中革军委将指挥部设在胡家大院。30日晚,中革军委在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南渡乌江行动。正当红军各部按照指令向江北集结时,军委二局侦察获悉,国民党军周浑元、吴奇伟两个纵队6个师正沿鸭溪、泮水方向朝红军追来。前有乌江天险,后有数倍于我的追兵,中央机关和红军队伍一时险象环生。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如果背水一战,不但会暴露南渡乌江的意图,而且很可能会重演湘江战役一样的血战局面。正在大家焦急万分之时,军委二局局长曾希圣想出一条调虎离山之计:利用红军掌握的国民党军密电码和电文格式,模仿蒋介石的行文风格和语气给周浑元、吴奇伟发电报,命令他们沿泮水、新场方向加速西进。中革军委研究分析后同意执行。
电报发出后,周浑元、吴奇伟两部果然中计,对“蒋介石”的“命令”深信不疑,朝泮水、新场、三重堰方向而去,使得红军得以顺利渡过乌江,摆脱了围追堵截,把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甩在乌江北岸。
“几十年来,这个‘假电报’的故事一直鲜为人知,直到解密后的《曾希圣传》公开出版。”雷光旭一边讲解,一边从展陈柜中拿出一本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曾希圣传》,上面记载:“这天夜里,在沙土野战军总部里,灯火通明。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张闻天,还有总参谋长刘伯承、军委一局(作战)局长叶剑英、二局(情报)局长曾希圣、参谋处长郭化若等,几乎陷于一筹莫展。忽然,曾希圣说话了……”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从江西抵达陕北。在这段时间里,曾希圣和他领导的军委二局,多次截获并破译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密码,为保障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长征结束后,毛泽东高度评价二局,称“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随着当地党史专家对各种史料的收集研究,金沙县沙土镇曾经留下红军足迹并发生过生动故事的史实已然浮出水面,让这片红色沃土更加充满魅力。如今,沙土镇党委政府正在将敦华社区解放路一带打造成红色文化旅游街巷。“我们正传承革命精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金沙县沙土三化同步统筹发展改革试验区管委会主任、沙土镇党委书记江正勇表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谢朝政 冯相清 肖大熙
编辑 翟培声
二审 马红梅
三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