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自治县盐仓镇营洞村:种好满山绿 护住乌江源
贵州的母亲河乌江,从威宁自治县盐仓镇营洞村(现为营洞社区)的石缸洞、花渔洞、黑鱼洞出发,冲出莽莽群山,从涓涓细流奔涌成滔滔大江,滋养着贵州儿女。

营洞村,名副其实的乌江源头第一村。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营洞村,只见清澈的泉水从石缸洞里汩汩流出,一旁的老核桃树苍劲挺拔,护卫着这一眼神奇的清泉。
站在核桃树下放眼打量,只见满山苍翠逼人,小溪旁的平地里种满了樱桃,半山腰上挺立着华山松,只有山顶上零散的树木,似乎在告诉我们营洞村生态建设的艰辛。
“营洞村的生态能够恢复到今天这样,森林覆盖率超过了60%,成为了乌江源坚实屏障。”村主任施辉琴说,过程其实很难。
有多难?68岁的赵康义大爷接过话头:“二十多年前,因为开荒种地,整个营洞村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年年闹洪灾,山上的庄稼被山洪刮得七零八落,坝子里被洪水一淹,一年的收成去了大半,欲哭无泪啊。”
村民都明白,只有种上树,才能护住泥土,守住庄稼。但大家都被贫穷逼迫着,拼命的开荒种地,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生存怪圈持续上演。
直到2002年,退耕还林的项目到了营洞村。“种,这么好的政策,咋不种?”赵康义第一个领来华山松树苗,扛起锄头,走进了自家地里。
“我们这里是个夹山沟,平整肥沃点的土地就在河流两岸,山上就是石旮旯,那些年被山洪一遍遍刮,石头越长越高,泥土越来越少。”张康义说,为了种活树,大家在石旮旯里刨泥土,好不容易种下了,一有时间就朝山上跑,盼着树苗长出新绿。
没种活的,第二年再补。一年接着一年种,一年接着一年补,全村种下的620亩华山松慢慢绿了山腰,石缸洞的周围慢慢披上绿装。
“山顶种树就太难了。”施辉琴说,山顶上土肉薄,耐不住干旱,镇里请来专业队伍种植,还是只活了少部分,但为了保护好乌江源头,再难我们也得种。
“光种生态林,群众的收入上不来。后来我们结合营洞村实际,种植核桃,截至目前,全村种下了1000多亩核桃。”施辉琴说,种经果林不仅恢复了生态,还给群众带来了增收路子。
地里种上树,没了牵挂,营洞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张康义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媳都在外务工,挣钱在村子里建起了几栋漂亮的小洋楼,日子越过越舒坦。
“现在,半山腰的松树已经比碗口还粗了。”赵康义说,他家20多亩松林,每年光打松子,都是一笔不少的收入,核桃也有了收成。
2015年,为了进一步守护好母亲河源头,营洞村决定将坝子里的平地也种上树。“我们经过考察,决定种植樱桃。”施辉琴说,我们这里海拔1900多米,小气候明显,种出的樱桃刚好错季节,当乌江河谷的樱桃罢市的时候,乌江源头的樱桃刚好上市。
如今,坝子里的200多亩樱桃已经丰产。村民李怀树种了4亩多樱桃,五一小长假期间,他就提着一把小秤站在地里,等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摘下樱桃后,称秤收钱。“四亩多地,收入差不多有两万元。”李怀树开心地说。
为保护乌江源不受污染,营洞村每月一次大巡河,平时不定时巡河,开展河道内“三不入”工作,保证白色垃圾不入河,污水不入河,牛羊不入河。2020年又争取生态保护资金35万元,种植玛瑙红樱桃400亩,用于保护乌江源的水质。
“去年种下的400多亩樱桃,明年就开始挂果,就有收成了。”施辉琴说。
“为了守护好乌江源,只要种树我们都愿意。”赵康义说,何况现在种植的经果林还带来了不错的收入,好事儿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周阳
编辑 顾野灵
编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