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经济新闻如何既专业又易懂
近日,《财经》杂志的一篇深度封面文章《中国制造闯墨西哥》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该杂志的两位记者柳书琪和刘以秦,历时21天走访了墨西哥7个城市,对中国企业在墨西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度的调研采访,写下1.5万字的长文。海外实地走访、深度对话、大量的典型案例和细节描述等实实在在的现场信息,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具深度、专业性更强的内容报道所带来的重要价值。

回应社会需求和关切
伴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步推进和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出海的势头越来越猛。继2023年中国直接投资的非金融类境外企业数量增长创新高后,近期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5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02亿美元,同比增长16.3%。
在出海成为必答题的当下,具体应采取怎样的实践路径?浪潮涌动之下,是否也有“暗礁”丛生?哪些是海外投资的理想地,哪些是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哪些又是应该提前避开的天坑?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企业的困惑也是公众关心的热门话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回应社会需求,解答出海问题,需要记者实实在在地看到、听到、感受到、分析到,调动感官、触发思考。
《财经》杂志和记者正是捕捉到了这一需求和报道的价值,开启了对墨西哥这一主要出海目的地长时间的调研之路。
远赴万里之外,面对陌生的国家和人群,记者调查的任务复杂艰巨。千头万绪,如何开展?据记者介绍,在出发之前,记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于中资企业的大体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做了比较充足的采访计划。加之有一名记者此前曾经在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做过海外调研,对可能遇到的情况与难点有一定的提前预判。
于是,到达墨西哥后《财经》杂志的记者们围绕着中国企业在貌似商机无限的墨西哥为什么发展困难重重这一主线全面展开,通过大量的现场走访、参观调查、人物采访,逐渐化解心中的一个个问题,描摹出最终的答案:中国企业曾经以为的经验,甚至在东南亚这些海外市场也已经证明可行的法宝,在墨西哥这个市场失灵了。在国内,中国肥沃的产业土壤,催熟了一批将成本和效率推至极致的本土企业。它们享受着性价比最高的工人、低廉的公共设施、唾手可得的供应商以及庞大且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很快成长为各自细分领域的佼佼者。而如今在墨西哥,工厂选址难、施工难、管理难,人工成本高、基础设施费用高、原材料和物流成本高,语言障碍大、文化差异大、合规性变化大……记者们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很多意料之外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一个个中资企业在墨西哥掘金之前所要真正正视的难点和痛点。
例如,人力成本低是中国企业对墨西哥最深的误解。在中国企业最集中的地方,普通工人平均工资为4000元—4500元人民币。但他们每周固定工作时间48小时,最多不能超过57个小时。此外,还有社保、2倍乃至3倍的加班费和其他福利成本。法律规定最低工资每年要上浮20%,企业盈利后每年还要拿出10%的利润给所有员工分红。有些工人周五领完工资,周一就不愿意来上班了,因为周末宿醉未醒。中国企业的管理者时常需要亲自下车间干活,以填补工人缺口。
为产业提供有益参考
《中国制造闯墨西哥》一文发布后,引发网友的强烈响应和积极留言:“国内光环不再,在墨西哥发展任重道远,做好本土化,才能实现国际化”“希望总部能看到这些文章,改变原来的路径依赖”“遇到的所有困难都可以克服,最难的是中国的老板给墨西哥工厂多长时间,不能太着急”“一定要做到原材料和人才的本地化”……一个个留言中,让我们切实感受到这篇文章带来的启发性和影响力。
两个记者,21天,本次海外的采访也许要花费一定的成本,但是相比于一些出海企业因为决策失误,动辄数亿投资打水漂的巨大损失,这可谓是划算的一笔“经济账”。在他们的调查报道中就有一家中国家居企业因选址错误,不得不遗弃已经建好的工厂,搬至他处。相信,不少计划出海的企业将从这些“负面教材”中得到警示,切实加强出海前的调研。
本次报道还关注到了墨西哥的中国外派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内心挣扎。他们每天要面对招工、物流、海关、交付、房租、水电、买菜、做饭等繁杂事务,到了夜里,还要和国内总部开会、汇报。至于家人,只能在一些时差重合的碎片时间里,和他们打个视频电话。这种职业生涯与家庭责任的考验从旁观者的视角表达出来,无论是对于中国的企业老板,还是计划踏上这条道路的职场人,将带来深刻的感触和认知:在墨西哥掘金,是一场辛苦的持久战。
强站位 出实招
中国企业出海报道的不足和本次调查文章带来的良好反馈,可以思考未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提高站位,坚守新闻理想和媒体初心。主流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智库,承担着壮大主流舆论、提振信心、凝聚力量的重任,要充分发挥好参谋、助手、桥梁、纽带的作用。出海报道很多时候涉及境外,报道的信息获取有一定的难度,有些甚至要深入当地进行调研,这对媒体资源、报道团队的专业能力和成本支出都是不小的挑战。主流媒体要克服困难,勇担责任,加大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通过培训、举办专业交流和研讨活动等,提升采编人员的报道能力,鼓励走出国门,加强调研,深度挖掘中国企业出海背后的故事和经验,揭示中国企业出海背后的复杂性和挑战,增加公众对企业出海的理解和认知,为其他企业出海提供有益指导。
全媒传播,创新表达。当前,以移动互联网、5G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正在推动媒体传播向社交化、可视化、移动化、数据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中国制造闯墨西哥》一文,不但在多个主流财经媒体平台和微信、微博、知乎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了高强度覆盖,而且前往采访调查的两位记者还做客《财经》杂志抖音直播间,以“走访墨西哥三周,看中国企业全球化能力短长”为话题,进行一个半小时直播,畅谈采访背后的故事,进一步加深公众对于企业出海墨西哥的认知。此外,针对直播中的亮点,还做了多个短视频切条,发布在抖音,引发新一轮传播高潮和点赞、评论,可谓是抓住了现在传播的规律,做到了“一鱼多吃”。在未来报道中,媒体机构应该将复杂的信息简化并以生动感人的方式呈现,有效地与受众建立情感联结。在内容上,在宏大叙事里,有细小切口、有真实感人的小故事;在形式上,丰富宣传报道方式,利用好视频、H5、手绘、卡通形象等创新且软性的方式;在传播上,发挥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优势,实现全媒体矩阵传播。
记者做客《财经》杂志抖音直播间,讲述采访背后的故事
记者刘以秦分享杂志封面背后的故事
加强与出海企业沟通,提升报道强度。有时候出海的信息涉及商业机密和敏感信息,一方面,企业可能不愿意公开披露或主动提供相关情况;另一方面,企业在选择媒体报道时,往往会选择适合自己利益的媒体渠道和公众形象进行宣传。在这种情况下,媒体要主动作为,真诚沟通,让其意识到媒体报道对于塑造企业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吸引投资者和潜在合作伙伴等方面的重要性,从而积极配合,分享成功案例和经验,回应媒体关注的问题和挑战,为选题策划和采访报道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撑。
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中国企业出海离不开主流媒体的舆论支持和智库建议。当前媒体发展面临转型升级和经营压力,做好企业出海报道除了媒体机构的努力,也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包括提供成本支持、行业培训和引入奖励机制等措施,提升报道质效,更好地传递中国企业出海的故事和价值,推动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详细报道内容可以阅读2024年第14期《财经》杂志!
来源 传媒瞭望微信公众号
编辑 曾敏
二审 景诗瑶
三审 王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