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4年,这家中小企业实现从零到破亿

5月中旬,时隔9个月,记者再次来到位于遵义市汇川区贵州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的装备制造企业贵州凯宏汇达冷却系统有限公司采访,尽管天空中细雨绵绵,有些凉意,可回想起邀约电话中那一句“凯宏活过来了!”记者内心也像殷少良、陈华、刘益等创业者一样,内心火热起来。

4年,这家中小企业实现从零到破亿
(图侵删)

见到记者,总经理殷少良难掩激动:“我们去年销售收入突破亿元了。”

凯宏的前身,是国营红岗机电厂,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筹建。2008年,公司组建了贵州航天南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贵州航天凯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前者主营军品生产,凯宏则负责民品板块。

然而,随着历史的车轮飞速向前,8年后,曾经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铜硬钎焊散热器、航天汽车发动机散热器首个零部件自制国产化,以散热器闻名全国的凯宏,因经营不善破产。

2016年底,在原公司任副总经理的殷少良及中层干部陈华、刘益等人,不愿看着“凯宏”这块招牌就这样垮掉,不忍400多名老员工面临失业、上百个家庭举步维艰,于是,几人四处筹钱,租用厂房、设备,组建了贵州凯宏汇达冷却系统有限公司和贵州新双立科技有限公司。一是为了解决工人们的就业问题;二是传承航天精神,振兴凯宏。

“但办好一个企业,远比想象中困难得多。”殷少良告诉记者,虽然有“航天”金字招牌,但由国营变为民营的凯宏,不得不解决三重难题。其一,老凯宏的历史遗留问题;其二,怎样赢得合作商的信任;其三,如何适应时代、市场变化的需求。

为此,组建新公司后,殷少良带着陈华、刘益等几位副总,一边登门拜访此前合作的汽车厂商,千方百计解释清楚凯宏的“前世今生”;一边则下沉到车间,与工人们检修、调试设备,让工厂快速投产。

经过一年的努力,之前与凯宏合作的海尔、现代、一汽红塔、中兴皮卡等厂商,总算认可了“新凯宏”的产品。可问题又来了,由于原来的公司信誉尽毁,许多原材料供应企业要求新公司必须当场付现,才能拉走材料。

殷少良回忆起这段往事,直言自己多次想过放弃,但一想到几百名工人的生计问题,只能咬牙硬撑,继续筹钱买材料,赶工为客户生产产品。

而殷少良等人之所以没打退堂鼓,工人们的暖心支持是他们强大的后盾。

分管公司财务的副总陈华告诉记者,当时公司最困难的时候,连续三四个月没能按时发工资,可工人们并没有闹情绪,而是坚守好岗位,与企业共克时艰。

经过3年的攻坚克难,凯宏涅槃重生。2019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7000多万元,已能应付厂房、设备的租金,购买原材料和发放工人工资。

2020年,凯宏加大研发力度,深耕散热器领域,收获颇丰。公司全年销售收入1.05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品电控液冷源就贡献了近1/5的产值,并成功运用到我国的特种设备行业。

“打铁还需自身硬,再难也要搞研发。”殷少良告诉记者,去年公司虽然盈利不多,但投入了300多万元,购置几台国内先进的机器,腾出两间屋子专门用于创新研发。

如今,走进凯宏的核心生产车间,高尖端设备多了,工人的身影少了,产量大幅提升了。

围绕将凯宏打造成为以家电、汽车、贸易、军用为核心,集研发、生产、贸易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做出了到“十四五”末冲刺2.5至3亿元的营收目标。

和国内许多中小企业一样,想要发展壮大,不得不克服融资难、技术创新等壁垒。但在殷少良看来,既然选择了振兴凯宏,扎根贵州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就必须有冒风雨前行的勇气和闯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建

编辑 牛波

编审 罗梅

  • 陕西榆林:“数智化”助推煤矿企业发展提质增效
  •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英文单行本出版发行
  • 岑巩县客楼镇举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文艺活动
  • 新疆巩留:富芍种植好富民
  • 祝福中国|大年初五 虎蕴吉祥
  • 新华全媒+丨我国科考人员首次系统性采集卓奥友峰岩石样品
  • 美国新众议长提出防止政府停摆计划 不包含对乌对以援助
  • 塔城地区招商推介暨投资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乌鲁木齐举行
  • 柘城“杨家菜园”蔬菜走出国门
  • (经济观察)上半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凸显六大亮点
  • 汤加国王图普六世会见王毅
  • 新华全媒+|大宁苹果漂洋过海出口英国
  • 4年,这家中小企业实现从零到破亿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