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 看振兴」村民“王大叔”的一天
早上七点,村民“王大叔”开始了新的一天。 今年53岁的“王大叔”,本名王兴国,家住六盘水市钟山区金盆乡双塘村十一组。 十一组,别名“滥坝寨”,是一个有21户人家的纯少数民族村寨。 “以前有这样几句话描述这里,‘房前草粪堆,污水到处流,出门鸡牛屎,垃圾满阳沟’。寨子路脏,村民房前屋后脏、家里也不干净,周边寨子的人也绝对不会到这里来,还给这里取了一个‘滥坝寨’的名字。”双塘村支部书记姚世海回忆到。

曾经的“叉叉房”
在脱贫攻坚的东风之下,这个曾经“三不通”(不通水、电、路)的小花苗村寨,陆续在2014、2017、2018年完成了农村电网、水网、通组路的施工建设,完善了村寨的基础设施。 时间来到早上七点十分,王兴国穿过自己家所在的居民生活区,经过了娱乐区。 “我们在这里放置了乒乓球桌,村民空闲的时候可以来打乒乓球。在村寨的两头,还修建了两个公共厕所,解决了他们的如厕问题。”姚世海介绍道。 离开娱乐区往上走,几分钟后,王兴国来到了寨子里的议事长廊。
十一组一角
长廊一头张贴着汉语、苗语双语书写的“五要五不要”,依次排开的是村寨环境整治前后对比图片和文字介绍。 为了保持整个村寨卫生的干净整洁,十一组的村民们共同商议制定了家家户户卫生评比制度。每家每户房前屋后的卫生,由包组干部和驻村干部定期开展评分,并按照分值高低挂出“光荣榜”和“害羞榜”。 不仅如此,为了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促进村民的自我管理,村支两委和村民共同制定了“十要十不要”的小组公约,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阐述了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大家以此相互监督、相互约束,充分发挥群众自治能力。 穿过议事长廊,王兴国走到了通组路上,再转个弯,便到了他今天的工作岗位----集中养殖圈舍值班室。
集中养殖圈舍
2020年,为了解决村寨劳动力缺失、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双塘村积极争取了40万元项目资金,在十一组后山修建了2个集中圈舍,并配套修建了化粪池、灶房、柴草棚、值班室,安装了监控设备,对村民家中的家禽、家畜进行集中圈养。 圈舍分为家禽、家畜两个集中养殖区,将每户村民的名字、编号悬挂在分配到的圈舍门口,由值班村民进行统一的放养、看守;养殖产生的粪便则统一由管道集中收集到化粪池,经过生物自然降解过程发酵,转化为清水浇灌庄稼,变废为宝,从源头上解决了环境卫生治理问题。
双塘村十一组
走在整洁的通组路上,姚世海娓娓道来:“2021年5月份这里正式投入使用,面积一共有480平方米左右,现在圈养了20多只羊、20多头牛、60多头猪。我们还拟定了值班表,每天安排三个村民在圈舍值班,王兴国就是其中之一。” 说话间,已经早上七点半。王兴国和另外两个村民一起把牛、羊赶到附近的山坡“放风”。傍晚六点,他们会把家畜们赶回圈舍,然后在值班室值班,直到第二天清晨,下一班人员前来换岗,“王大叔”的工作日便结束了。
十一组一隅
金盆乡乡长邓刚告诉记者:“集中养殖圈舍建成后,在村干部、驻村干部的发动和指导下,村民们主动拆除了自己的‘叉叉房’、土坯房,清理了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的柴草、粪堆。我们乡党委还抽调了农业技术人员组建工作专班,指导村民边拆边建,将村寨中的空闲土地、旧屋基变成了小菜园,烂泥路变成了硬化路,垃圾堆变成了小花园。如今,附近寨子的村民还会带着烧烤架、食材来野炊,这里变成了大家羡慕的‘桃花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瑶
编辑 桂榕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