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产业带富促增收丨兴义市则戎镇长朝村第一书记刘光进
兴义市则戎长朝村,地处喀斯特地貌典型地区,辖区内土地贫瘠。

几年前,长朝村还是一个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落后、全村没有一个现代农业和产业项目、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仅3000余元的贫困村。就是男女谈婚论嫁也难,“连块像样的地都没有,没几个姑娘愿意嫁进来。”
地处石山地区,交通不便,基础薄弱,土地贫瘠,工程性缺水……等一系列因素一直制约着长朝村的发展。找准原因,下一步就是精准施策、合力攻坚。在征得上级党委政府支持后,我带领村“两委”班子很快研究制定长朝村发展规划,一方面利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村组群众挪出穷窝,另一方面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选择适宜长朝发展的产业中药材产业,让留下来的村民能够安居乐业。
在铆足劲补齐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我带领长朝村着眼长中药材远发展产业。“扶贫还得扶智!”对此,我有着自己的看法,“退伍军人、打工返乡的农民工比起常年不走出大山的其他村民眼界更广,要充分发动好他们,让他们再去带动其他群众一起发展。” 为此,我在平常走访中尤其注意引导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发展产业。此外,村集体还引导贫困户采取土地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模式,由企业主导发展产业,让农民在获得土地股、资金股的同时参与分红,实现稳定增收。
要实现真正脱贫不返贫,必须立足本地实际,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如今,长朝村已完成投资10万元67头的能繁母猪养殖;投资18万元养牛60头;投资30余万建设2000平方米的食用菌种植等项目。同时,引进外商发展辣椒种植、蔬菜种植200亩,苦参种植800亩,并且继续大力发展当地中草药种植、加工一体化建设。
过去,长朝村是一个没有支柱产业,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典型空壳村。如今,我积极向上级申请的多项产业发展资金,为长朝村铺就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发展致富路。
看着生长茂盛的苦参,我感到很欣慰。“农民要幸福,首先要看腰包的变化。有了现在这些产业,相信不久的将来长朝老百姓的腰包一定会鼓起来。”有的800亩的苦参产业支撑,长朝脱贫成果的筑固也就有了保障,我可安心的回去了。
【人物小传】
刘光进,2016年4月后任兴义市则戎镇长朝村第一书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义 整理
编辑 黄昕蕊
编审 尹长东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