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山里山外贵州人」冉景丞:把自然科学的种子洒向千家万户

【人物介绍】

「山里山外贵州人」冉景丞:把自然科学的种子洒向千家万户
(图侵删)

冉景丞,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不遗余力地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努力,主动参加各种科普活动,为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威宁草海、绥阳宽阔水、独山等地以演讲、讲座、自然课堂、研学旅行等方式开展了上百次活动,自2007年起,累计参与志愿者服务500小时,受教育人群达万余人。

今年6月5日,冉景丞入选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评选的2022年“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

在贵州生态领域,提到冉景丞,大家并不陌生。

每次见到冉老师,他的身边总会围着一群“求知”的人,津津有味地听他讲述着自然界的奥秘。

今年54岁的冉景丞,是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从小便对昆虫、植物感兴趣的他,高中毕业后填报了一堆生物类的专业,最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

毕业后,因为热爱林业科研,他选择了到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后又调到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就在今年,到了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他的事业生涯总是围着“林”字转,抱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奔走在贵州的青山绿水间。

 扎根自然 热爱自然

“我前段时间在梵净山待了三个月,专门研究黔金丝猴。”今年6月,记者在贵州省生态科普馆见到了冉老师,谈起研究工作,冉景丞便打开了他的“话匣子”,滔滔不绝。

被誉为“地球独生子”的黔金丝猴,2020年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

为加强对黔金丝猴的保护工作,冉景丞自去年开始便带领团队去到了梵净山的大山深处,去寻找、观察黔金丝猴的生活轨迹。

“想不到吧,黔金丝猴还会吃螃蟹……自然界中有意思的东西非常多。”在梵净山考察期间,冉景丞整天在山上转悠,为了不让人为活动过多干涉生物的栖息地,累了冉景丞就爬上树眯一会,天黑了就随便找一块空地猫一宿。

扎根于自然,带领大众发现一个不同的自然界,这是冉景丞的一生所好。每当有人问到大自然的事时,他总是乐不知疲地予以解答。

最令他难忘的是,在茂兰国家级保护区任职时,有3名外地游客专门邀请他做沿途讲解。在他生动的讲述中,听众从最初的3人扩大到了70人。

“那个场面至今都让我记忆犹新,我很感动,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冉景丞说,每个人都热爱大自然,但只有真正去感悟,才会去关注大自然的发展,用自然的法则去尊重自然。

从业30多年,冉景丞致力于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洒向千家万户。通过演讲、讲座、自然课堂、研学旅行等方式,他在威宁草海、绥阳县宽阔水、独山等地开展了上百场主题活动,自2007年起,他累计参与志愿者服务500小时,受教育人群达万余人。同时,通过组织编写出版《物种100·贵州智慧》《水墨黔乡︱贵州66个生态地标》等科普书籍,动员更多的人投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爱大自然的行业中来。

0.01与10000

“学会如何去与自然相处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事。”冉景丞说,

几年前,冉景丞曾作为自然保护管理者前往美国交流,他在一所学校意外发现,在那里,许多的孩子都能准确说出周边环境中生物的生长状态和生存智慧。从路边一朵蘑菇的成长过程,到家门口河里的河狸什么时候有了小宝宝……孩子们对周边生物生长的环境和条件似乎一清二楚。

“自然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冉景丞说,孩子的可塑性很强,自然教育就应从娃娃抓起。

“许多学校的学生并没有很多到野外的机会,我就选择课外时间,到学校开展科普讲演。”一有空闲,冉景丞便选择到贵阳市中小学、高校以及博物馆等,向大众讲述那些与自然相关的事。考虑到接受人群年龄上的差异,他还贴心地将宣传内容适时进行调整。

“我觉得自然教育已经开始有成效了。”冉景丞自信地告诉记者,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贵阳学校举办了讲座后,有学生家长专门找到他,告诉他讲座很有效,孩子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热爱更加深刻了。

从贵阳黔灵山、野生动物园、植物园,再到荔波茂兰、独山紫林山、绥阳宽阔水、威宁草海等地,冉景丞利用周末休息时间,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动员家长带着孩子参与到了认识自然的活动中。

“我们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帮助他们去树立热爱自然的意识,让孩子们去感染周边的人。”冉景丞说,他想通过孩子们去影响带动他们的父母亲人,最终将保护大自然、尊重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的思想植根于更多的人思想中、生活中。

“每个人只要做出0.01的努力,都比仅靠专业人员做出10000的努力效果好得多。”冉景丞笑着说。

做有意思的事,不累

冉景丞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他毕生坚持的事业,这个事业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

刚到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时,正值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不久,没有办公室,也没有他期待的实验室、标本室,大自然便成为了他最好的科研场所。

经过多年的辛苦工作,冉景丞弄清了亚热带喀斯特森林区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的规律,并提出了喀斯特石山区治理模式与方法,为制定喀斯特环境保护与发展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与此同时,冉景丞也意识到,单纯的生态保护,不考虑当地人的生存与发展,是难以长久的。

“以前,保护区的老百姓们都是刀耕火种,甚至连吃菜的钱都是砍树烧炭换来的,对生态破坏很严重。”冉景丞说。

在保护区的两个试点村,冉景丞及团队针对村民缺少技术、资金的现实,探索性开展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的社区共管模式,帮他们建沼气池,教他们种菜、种秋冬季作物,发展药材、果树等,以生态旅游发展为契机,让保护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从严重冲突转变为互利共赢。

“事实证明,只有将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业余时间,冉景丞编写出版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一度成为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决策层的经典教材。

泥炭藓是一种具有重要生态价值而又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苔藓植物,考虑到过度采集野生泥炭藓对生态系统中的水环境平衡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威胁。在独山县紫林山村,冉景丞及团队组织群众开展人工种植泥炭藓,培训新技术,当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在平塘县大塘镇开展泥炭藓人工种植过程时,因水源pH值影响,效益低下,通过科学调节水源pH后,效益实现翻番,并通过开展泥炭藓对污染物治理效果的试验,寻找出了一套新的矿山治理技术。

为了让人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济实用价值,冉景丞先后组织了四次跨界科考活动,组织科学家、媒体记者、企业家、网络达人、社会爱心人士、当地社区代表等,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较好的区域进行“考察”,在考察过程中深入讨论,相互增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并寻找实践这一理念的最佳途径,为当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从单纯的研究自然界中的生物,到带领当地群众发展社区经济。有人问他累不累?冉景丞笑称,这些都是有意思的活儿,有意思的活儿都不累。

今年,冉景丞从贵州省野生动物与森林植物管理站调至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他将继续带领团队把自然科学的种子洒向更广阔的天地。

现在,冉景丞和团队正着手在林科院打造自然教育基地,为每一棵树木挂牌,设计自然小径,编写自然教育课程,培育自然教育导师……

“我们想告诉孩子们,自然界中的每一朵花,每一片草,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故事,希望孩子们能拥有环境友好的态度,更好地热爱我们的大自然。”冉景丞笑着告诉记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申云帆

编辑 刘诗雅

二审 杨韬

三审 田旻佳

  • 柘城“杨家菜园”蔬菜走出国门
  • 中国-新西兰基础设施建设交流论坛在京召开
  • 我国计划今年发射首颗太阳探测卫星
  • 百余名小学生探秘高职院校里的“铁轨世界”
  • 「21℃的城市 360度的人生」黄果树暑假旅游持续火爆
  • 新品涌现 多举措推动显示产业跃向价值链中高端
  • 这场重要论坛,大有看头!
  • 美媒:美国国防部长带妻子参加敏感会议
  • 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和夫人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阴性
  • 开发商信用信息可网查 “信用房地产”网站上线试运行
  • 湖北昨日新增2例本土确诊病例
  • 国台办:民进党当局加紧“倚外谋独”“以武谋独”,严重威胁台湾同胞安全福祉
  • 「山里山外贵州人」冉景丞:把自然科学的种子洒向千家万户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