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细化应急响应措施 建立民生保障的白名单
中新网辽宁新闻12月31日电(记者赵桂华)记者12月31日由沈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沈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最新修订的《沈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凸显了5大亮点内容,比如,在强制性减排措施中,充分考虑民生保障的需求,建立了“移动源”及“扬尘源”民生保障白名单。

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不断增强
据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单伟民介绍,这次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修订基于两个背景。一是国家和省对重污染天气应急提出了新的要求。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的指导意见》,在“优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规则、规范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强化区域应急联动、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效果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二是人民群众对保障空气质量有新的期待。“十三五”以来,沈阳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优良天数从2020年的287天增加到2024年的318天(提升了31天);PM2.5浓度从42微克/立方米降低到34微克/立方米(改善了20%);重污染天数从8天降低到2天(减少了6天);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不断增强。然而,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空气质量改善有了更高的期待,“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水平的新标尺。
基于以上背景,沈阳结合实际,对原2020年版本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进行了调整修订,已经通过市政府审定,并于12月16日正式印发实施。
修订后的预案有5大亮点
相较于2020年版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后的预案内容有五大方面的特点。
亮点一:提出了重污染天气采取差异化应对。
修订后,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因沙尘暴、山林火灾、局部扬沙、境外传输等因素导致的,以及由臭氧污染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将不再列入预警和应急响应的范畴。
亮点二:优化了预警分级标准。
本次修订调整了重污染天气预警的启动标准,以便更有效地保障公众健康。以黄色预警的启动为例,修订前规定若预测连续两日出现重度污染(AQI>200)则启动黄色预警,而修订后改为一旦预测到单日重度污染或连续两日中度污染(AQI>200超过1天,或AQI>150超过2天),即刻启动黄色预警。
亮点三:调整了预警发布时间。
本次修订对预警发布时间进行了提前调整,预警信息的发布时间由原来的提前24小时调整为提前48小时。实践证明,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可以为各成员单位和企业提供充分的准备时间,调整生产计划安排,确保各项应急响应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从而有效降低污染排放。
亮点四:细化应急响应措施,建立民生保障的白名单。
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三个等级的预警分别对应三级响应。每一级的响应措施均涵盖了公众防护、建议性减排以及强制性减排三个方面。在强制性减排措施中,我们充分考虑民生保障的需求,建立了“移动源”及“扬尘源”民生保障白名单。例如:应急期间,在实施强制性减排措施时,在排放国四及以下的重型柴油货车禁止运输的基础上,建立了如应急抢险、事故修复、医疗废物处理、民生必需品供应等必须运行的移动源货车白名单,可允许通行;将应急抢险工程、重点工程以及其他涉及民生保障的施工场地扬尘源列入豁免清单,以保障民生及城市基本运行。
亮点五:规范减排清单编制,强调绩效分级及差异化管控。
应急减排措施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核实性,是实现大气环境质量好转和“削峰降值”的关键所在。今年的应急减排清单编制工作,明确了行业差异化绩效分级管控内容、减排基数核算方法、减排比例及核算方法、清单填报规范要求,以及企业“一厂一策”编制要求等。按照生态环境部减排清单“对涉气企业全覆盖的要求”,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各区县(市)对涉气企业进行了全面排查,并根据企业的工艺水平、污染治理能力、环境管理等方面开展评估,并对企业制定了差异化的管控措施。通过差异化的管控措施,既满足应急减排要求,也能促进企业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