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达岭上献“哈达”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7月26日电(李福多 郭萌)盛夏七月,哈达岭上松涛阵阵,牙林线上哈达站伫立岭顶。林区夏夜天空挂着一轮弯月,高高的哈达岭上更觉那抹清亮触手可及,夜色中延伸至远方的铁轨,映着站舍前的灯光,孤寂中透出坚毅!

7月25日23时20分,49431次货物列车呼啸驶过哈达站,带起的风吹得车站助理值班员何树明的脸生疼,他挺直腰身,稳站如松,目光如炬,紧盯通过列车的各个细节,当列车全部通过时,何树明立正转身,目送列车驶向大山深处的远方,虽是盛夏,但山里的夏夜漆黑寒凉,回站舍的路上,他不停地搓着冰凉的双手……
始建于1964年的哈达站隶属于海拉尔车务段,是牙林铁路线上的五等小站,这里岭高坡长,进站信号机外的坡度上行18.6‰、下行14.9‰,半径小,早年间的称呼是哈达岭,经由的列车要在这里再加上一台机车,由两辆机车牵引才能完成攀岭爬坡。现在车站只办理列车通过和会让作业,因牙林铁路是单线铁路,遇有两趟列车同时在区间相向运行时,就要有一趟列车在哈达站停靠,等另一趟列车通过后再继续前行。哈达站周围没有居民,最近的公路需要爬一段树林山路才能到达高处的岭上站舍,小站共有8名职工,实行三班制,职工都是家在外地需要坐火车通勤上班,每天当班时会有3名职工驻守在大山中,站舍、铁轨和火车,构成哈达站单一寂静的图画。
“何大哥,我刚才做了一锅疙瘩汤,里面放了咱自己种的小菠菜和西红柿,你洗洗手快点吃,也暖和点!”刚进屋,值班员陈利就招呼何树明赶紧吃饭,最近电煤运输紧张、旅客列车实行新运行图,途经和会让的列车增加,小站一昼夜要接发近30趟列车,正在干日勤工作的陈利便经常留在车站,帮着做些加餐,面条、疙瘩汤、蔬菜粥、羊汤、牛肉汤不重样,深夜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饭,大伙驱寒暖胃更暖心。
陈利1986年刚参加工作便来到哈达站,一待就是38年,从青年到白发,他把最好的时光都留在了岭上小站。“哈达岭是蒙古语‘石头裸露的山峰’意思。从山外开来的火车要曲线形爬上大岭,下岭时盘旋式绕圈式地从岭上缓缓驶下来,听老师傅说这也是全国铁路的一个奇观。”“刚上班时我干扳道员,那时候山里野兽多,线路旁总能看到狍子、鹿啥的,狼叫的声音好象就在身后,挺吓人,我一个人在扳道房里守着一台电话,一待一大天,都得用棍子把门堵死。出门接车时都得用棍子敲铁盆,把在附近的野兽吓走,那些年可敲漏了好些个铁盆。”“冬天大雪封山,扫道岔是最累的,随下随清,长时间下蹲膝盖酸疼得受不了时就得跪下,趴在道岔旁边钩铲清完再用手刨,列车过去了,我们都是一身冰雪铠甲,但是我们这五组道岔从来没误过事,就这么年复一年守着这条高岭铁道线!”说起过去,一向话少的陈利侃侃而谈,因为小站承载了他半生的时光和深刻记忆。56岁的陈利前段时间身体不好住院治疗,家里人都劝他调回家里所在地,他不同意,身体刚好点就回小站上班了,车站为了照顾他安排他上白天上班、晚上返家休息,但他一刻不闲着,不只做好力所能及的工作,开春的几场大雪他一场没落下,一直和大伙奋战在岔区,甚至主动留下,晚上住在车站半夜再去扫雪,家人心疼他身体状况,他说只有在岭上小站才最安心。
小站偏僻清冷,但小站人从不说苦和难。2019年到哈达站任站长的孔令悦,继承了老一辈哈达人背石建站、扛土铺路精神,和伙计们一起背石、挑土、做栅栏、撒种子,小站有了小花园和蔬菜大棚,夏天时大棚内茄子、辣椒、西红柿、豆角挂满菜秧,冬天时小花园内错落有致地洒满兔子、蘑菇、胡萝卜、小石桌的雪雕,岭上小站鲜活明亮、充满生机,小站人如家人一般,互相陪伴坚守小站!
哈达站群山环绕,都柿、雅格达、松塔等野生果实漫山遍野,獐狍野鹿在附近转悠,还有人看到过狼和野猪这样的猛兽,2021年有棕熊到车站线路旁觅食、拍打车站门窗和职工一窗之隔后,小站的坚守多了一份危险。为保证职工人身安全,车务段在车站周围安装了铁栅栏,配备了铁盆、木棒、鞭炮、强光手电等物品应急使用,还特批他们养了两条狗,遇有野生动物接近时几声狂吠全起到提醒的作用。尽管这样,他们没有一个提出调离车站,就像林里青松一样,把根深深地扎在了岭上车站,因为哈达岭上有个家!
“老哥几个都说退休后要带媳妇去大城市旅游,一辈子在大山里工作,最亏待的就是家人,看来我也得等到退休后才能好好弥补媳妇孩子了!”孔令悦的妻子孩子远在呼和浩特工作,本就一年到头难得团聚,但孔令悦从来没有因为私事请假,就连除夕夜都得是妻子孩子带着吃的用的,走着长长的山路来到小站,和他一起在岭上守岁迎新年。
哈达在蒙古族中被寓意为“珍贵的礼物”,对小站的8名职工来说,守护小站的运输安全,就是他们共同守护的礼物。小站人安心坚守,小站安全无事故,至7月5日,小站已安全生产14933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