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一对父子兵 两代军旅情
中新网重庆新闻4月14日电(黄兰清)从自家不足15平方米的书房,到八桥镇五一社区一个完整的陈列室;从一开始的近百件物品到如今的400多件物品……近日,“太忠老兵陈列室”已初具规模,并迎来了今年第一批入伍新兵参观。

“今年3月中旬,新一批入伍新兵前来参观了‘太忠老兵陈列室’,大家穿着统一的军装,佩戴着大红花,听得很认真。”刘太忠告诉记者,虽然陈列室一百多平方米,但参观者慎重又庄严的态度,让自己内心十分欣慰。
图为老兵陈列室里陈列的军装。 大渡口融媒体中心供图
今年72岁的刘太忠,1969年入伍,参军第二年,他就凭借在部队优异的表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肯定光荣啊!现在都能回想起当初得知入党时,激动了好多天的场景。”刘太忠告诉大渡口区融媒体中心记者,他父母早亡,从小吃百家饭长大,18岁进入部队前,他连字都不会认。
“我认字的读本是《解放军报》。可以这样说,没有部队,没有党,没有国家,就没有我。”刘太忠说,他不仅是一名老党员,更是一名立过功的退役军人,革命情怀刻进骨子里,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你看,这是我入伍时的照片。”“这是我和儿子的军帽,看见区别没?”“这是我们部队的回忆录,战士们立过什么功,都写得清清楚楚。”……刘太忠说,不管是革命烈士、英雄人物还是先进模范,正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才成就了百年大党的辉煌历史。“不管是之前自建家庭党史陈列室,还是如今的‘太忠老兵陈列室’,我只希望能影响身边更多的人。”
每一件物品如数家珍,刘太忠讲起它们的往事,仍历历在目。“战场上就是天当房、地当床,一个重型炮弹落下来,耳朵都要被震聋。记得在一次战场上,机枪连班长被炮火袭击,人走了,我们在原地只找到一条手臂……”刘太忠含着眼泪讲述,那些对党忠诚、可歌可泣的英勇烈士们值得人怀念和敬佩。
“太忠老兵陈列室”内有两面墙全是放大后的老照片,中间的桌子上放着刘太忠与儿子不同时期的军装、军帽以及解放军布鞋。刘太忠特意拿出来展示,并详细讲解了“高帮布鞋”和“低帮布鞋”的区别。
“刘太忠不仅爱好收藏,而且经常与他人讲述战场上的真实感人故事。”据大渡口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太忠老兵陈列室”预计在今年5月之前完工,他们会定期邀请刘太忠老师开展“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主题微宣讲,这里虽然是他个人的陈列室,但更是广大市民接受党史教育的陈列室。
此外,子承父业,儿子跟着刘太忠在部队大院长大。自幼耳濡目染,他在读完高中后选择了与父亲一样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军人。
一直以来,大渡口区双拥工作有底蕴、有氛围、有特色、有创新。当前,大渡口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正以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为重要载体,大力宣传优秀现役、退役军人等先进人物及典型事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亮点突出的双拥活动,切实把双拥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