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他只认真做这一件事——走近面塑匠人蒙杰
03:27

面塑俗称“捏面人儿”,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面人儿的形象一般多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如猪八戒、孙悟空、财神爷、武松……或坐或立,或笑或怒,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新华网发 杨懿瑾 文/摄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捏面人儿从曾经走街串巷谋生的手段变为了一种表演方式或是烘托节日氛围的一种手段。 “这件事我做了二十余年,我享受这个过程。”蒙杰说。
在北京东城区腊库胡同四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摆满了各式各样形态迥异的面人儿,手艺人蒙杰就是在这里创作着属于自己的面塑世界。
几个彩色面团、一个滚子溥片、几把塑刀、一个拨子,就是蒙杰的工具。从20多年前拜师学艺起,这些东西就都成了他常年随身的物件儿了。
捏面人儿的手艺讲究力道,要用巧劲,面泥取多取少全凭经验。捏面人入门容易,但想捏得神似,三五年肯定不够。蒙杰说,三天不练就会落伍,作为手艺人他始终有一种学习的紧迫感。
揉、捏、搓、捻、拧、挤、掐、拉一系列的动作,再配合手指、塑刀、竹针等工具,才能把一个面人儿的脸部做出来。蒙杰说,手掌大小的一个精美面塑需要花费两天时间才能做好,面人儿身上的衣服是通过特殊的手法一层一层叠上去的,十分耗费功夫。
顷刻之间,一个细长眼眉、高挺鼻梁的面孔就在蒙杰手中诞生了,速度之快令人叹服。
别看只是方寸之地,也是要付出很多心血的。蒙杰说,冬天春节庙会居多,寒风凛冽的当口,还必须露出手来捏面人,一天忙下来手指都僵硬了,十分难受。有时候也不免会被小刀、竹片之类的工具划伤。学一门技艺难,学好一门技艺更难。
一团小小的面塑,承载着匠人师傅们过去苦练的时光,那份现在看来信手拈来的从容里,沉淀着过往的苦心磨练。
时光流逝中,面人儿摊子已经越来越少了,只是在庙会和一些景区还能看见。变了的,是捏面人的时间、地点、材料;不变的,是的精湛手艺和对面塑艺术的热爱,以及人们通过面人儿对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追寻。(陶欢、韩磊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