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非银行支付迎新规,实施后会有何影响?

5月1日即将实施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将非银行支付机构及其业务活动进一步纳入法治化轨道进行监管。昨天(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这部行政法规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这部行政法规将如何落地实施?实施后会产生哪些影响?一起来听专家解读。

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非银行支付迎新规,实施后会有何影响?
(图侵删)

设置换证合理过渡期 实现平稳过渡

非银行支付,简单来说,就是指不通过银行,而是通过其他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比如,我们经常用到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等。

《实施细则》明确了根据新规换发新的支付机构许可证的程序和时间表。换证过渡期设置为《实施细则》施行日至各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截止日。同时,考虑到部分支付机构许可证到期时间与《实施细则》施行日期较近,这些支付机构的过渡期放宽至12个月。

换证过渡期满,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新规重新换发支付业务许可证。记者了解到,支付机构满足条件的,也可以选择提前申请换发支付业务许可证。

招联首席研究员 董希淼:过渡期给予了支付机构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同时,原来这些支付机构的支付牌照有效期是5年,每5年就要申请延期一次,这次新规实施后,支付机构取得的支付牌照是不设期限的。

实施细则还明确,适当下放部分支付机构变更事项审批权限,减少审批层级。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温彬:比如说,变更公司名称或者注册资本等,只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受理、审查、决定。这将提高行政许可的审批效率,有利于建立健全高效、快捷的变更事项办理机制。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83家非银行支付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年交易量超1万亿笔、金额近400万亿元。

不改变支付机构原有业务许可范围

实施细则中对非银行支付机构都有哪些新规定?专家表示,实施细则坚持稳字当头,注重监管一致性,确保支付市场平稳过渡。

专家表示,此前支付业务分为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和预付卡业务等三类。随着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出现了条码支付、刷脸支付等新兴方式。《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提出将支付业务重新划分为储值账户运营与支付交易处理两类,而区分这两类业务的关键在于能否接收付款人预付资金。此次公布的实施细则,提出了具体分类方法,专家表示,这将更好地满足市场发展和监管需要。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温彬:实施细则充分考虑了当前分类方式下的许可框架,不会改变支付机构原有的业务许可范围,也就是说支付机构原来有的业务都还有,预计不会对支付机构的业务连续性和用户体验产生影响。

此外,《实施细则》还明确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如果要调整收费项目或者收费标准,应至少提前30天进行持续公示,支付交易记录应至少保存5年。(总台央视记者 张道峰)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 一位平凡酒师的“不平凡”之路
  • 个人二维码收款要补税?微信、支付宝回应!
  •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基层」黔西市太来乡:于绿色处谋发展
  • 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
  • 首届“海军杯”国际帆船邀请赛在大连开赛
  • 抖音发布2018大数据报告 北京成2018年度“抖音之城”
  • 中国海军83舰编队圆满完成对东帝汶访问启程回国
  • 没有冰的夏天被辜负?夏天喝水的坑你踩了几个
  • 专家:兼顾发展和安全将成为中国互联网持续的重要课题
  • 钢铁业迎挑战显韧性
  • 南网罗甸供电局:上门服务提升移民群众“获得电力”指标
  • 博乐市光博苑社区:党建引领聚合力 群众工作见真效
  • 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非银行支付迎新规,实施后会有何影响?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